「小智研發」辦公室的桌、椅、辦公桌隔板全部來自回收資源,如寶特瓶、、食品包裝盒、鋁罐和鞋底等廢棄材料。(圖片來源/flickr) 「新興經濟體正在迅速增加全球垃圾數量,但要解決這個問題,應該比處理其他環境危害更容易」,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誌記者Jan Piotrowski說。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的兩個多世紀以來,西方經濟一直建立在「拿取原料,製造成品,處理垃圾」的前提上,但是,未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產生垃圾的增速會遠高於20世紀歐洲和美國的數量。 台灣是資源回收和利用的典範 《經濟學人》近期特別撰文褒揚,台灣是資源回收和利用的典範,從家庭和商業當中,回收52%的垃圾,以及77%的工業廢棄物,媲美韓國,德國和其他頂級回收資源國家。 其中,台灣新創企業「小智研發」就是專門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家公司。位於台北市中心的「小智研發」(Miniwiz)辦公室,展現一家新創企業的活力,位於14樓的辦公室擁有大型開放空間,可以俯瞰著台灣的首都,裡面都是年輕人在電腦螢幕前敲打鍵盤。
樓下的公共設施有電玩遊戲機,乒乓球桌和籃球架,但現場整齊排列的麻袋,裡面裝滿了舊塑料瓶,CD和煙頭,充分暗示這不是一家單純的電子商務企業。
「小智研發」不是推銷全新的虛擬產品,而是從實體回收垃圾當中,重新提取價值。會議室裡的椅子材料來自寶特瓶、食品包裝盒、鋁罐和鞋底。
「小智研發」辦公室的桌椅隔板全部來自回收資源
主管座位之間的半透明隔板充滿了現代感,誰能想到,這些隔板從回收塑膠與廢棄的小麥殼混合製作而成;咖啡的容器是由破碎的iPhone螢幕所製成。
「小智研發」的40歲創始人兼執行長黃謙智(Arthur Huang)擁有哈佛大學的建築學碩士學位,他在2000年代中期首次在紐約開店,他對於致力限制全世界垃圾有一種痴迷,卻發現很少有美國人認同他,這種努力失敗收場。
相比之下,他的許多台灣同胞早已這樣做了,他們現在仍然這樣做。
台灣可說是資源回收利用的典範,從家庭和商業當中,回收52%的垃圾,以及77%的工業廢棄物,媲美韓國,德國和其他頂級回收資源國家(美國回收率分別為26%和44%)。
世界盃16支足球隊曾穿上台灣再生塑膠製成的球衣
台灣的資源回收行業一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(620億台幣)。台灣環保署署長李應元曾經表示,參加今年俄羅斯世界足球杯的32強隊伍中,有16支球隊穿台灣用再生塑膠製成的球衣。
台灣早從1995年開始強制垃圾分類跟回收以來,垃圾量減少,回收量增加,可惜的是跟台灣一樣強制分類垃圾的國家非常之少,導致全世界垃圾量不斷增加。
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新報告,2016年世界產生20億噸城市固體廢物(家庭和商業垃圾),比3年前的18億噸大增10%。對於地球上的每個男人、女人和小孩來說,這相當於每天生產0.74公斤的垃圾!
全球平均每人每天產生0.74公斤的垃圾
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工業產生的更大數量垃圾。工業固體垃圾含有更多有價值的材料,如廢金屬,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尋求獲利的公司的更好管理。然後是廢物管理的最大問題:每年有300億噸隱形、卻危險的二氧化碳(CO2)排放到大氣層之中。
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,他們消費購物數量更多,丟棄的垃圾也更多,發達經濟體佔世界人口的16%,但卻產生34%的垃圾。
開發中國家製造垃圾的速度會更快
開發中的國家正在快速趕上,根據目前的趨勢,世界銀行預測,到本世紀中葉,歐洲人和北美人產生的垃圾會比現在多25%。在同一時期,東亞的產量將增長50%,南亞的產量將增加100%(一倍),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產量將增加一倍,全球年度總量將接近34億噸。
這份特別的報告預言垃圾產生的速度將非常快,若要垃圾數量增速與經濟增長、提高的生活水平脫鉤,那麼,正如環保人士所說,這就需要人們減少浪費,重新利用更多丟棄的垃圾 - 以使經濟更為「循環」。
「循環經濟跟賺錢畫上等號」,會鼓勵更多國家實施垃圾分類
「只有當人們從循環經濟(資源回收)行業賺到錢的時候,才會發生這種情況」,Terracycle的Tom Szaky稱,該公司開發特別技術,以便再利用難以回收的材料。他建議,現在起經濟發展必須從「拿取原料,製造成品,處理垃圾」轉向「減少,再利用,再循環」模式。
全球垃圾問題不會像氣候變化一樣成為世界末日的挑戰,它可能更容易解決,這是因為只要各地方採取清理和回收垃圾的行動,就會立即產生效果,這又可以轉變為良性循環。
當人們快速看到改變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,他們就更有可能採取分類和回收垃圾的行動,更多人如此行動,垃圾也會變少。
樓下的公共設施有電玩遊戲機,乒乓球桌和籃球架,但現場整齊排列的麻袋,裡面裝滿了舊塑料瓶,CD和煙頭,充分暗示這不是一家單純的電子商務企業。
「小智研發」不是推銷全新的虛擬產品,而是從實體回收垃圾當中,重新提取價值。會議室裡的椅子材料來自寶特瓶、食品包裝盒、鋁罐和鞋底。
「小智研發」辦公室的桌椅隔板全部來自回收資源
主管座位之間的半透明隔板充滿了現代感,誰能想到,這些隔板從回收塑膠與廢棄的小麥殼混合製作而成;咖啡的容器是由破碎的iPhone螢幕所製成。
「小智研發」的40歲創始人兼執行長黃謙智(Arthur Huang)擁有哈佛大學的建築學碩士學位,他在2000年代中期首次在紐約開店,他對於致力限制全世界垃圾有一種痴迷,卻發現很少有美國人認同他,這種努力失敗收場。
相比之下,他的許多台灣同胞早已這樣做了,他們現在仍然這樣做。
台灣可說是資源回收利用的典範,從家庭和商業當中,回收52%的垃圾,以及77%的工業廢棄物,媲美韓國,德國和其他頂級回收資源國家(美國回收率分別為26%和44%)。
世界盃16支足球隊曾穿上台灣再生塑膠製成的球衣
台灣的資源回收行業一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(620億台幣)。台灣環保署署長李應元曾經表示,參加今年俄羅斯世界足球杯的32強隊伍中,有16支球隊穿台灣用再生塑膠製成的球衣。
台灣早從1995年開始強制垃圾分類跟回收以來,垃圾量減少,回收量增加,可惜的是跟台灣一樣強制分類垃圾的國家非常之少,導致全世界垃圾量不斷增加。
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新報告,2016年世界產生20億噸城市固體廢物(家庭和商業垃圾),比3年前的18億噸大增10%。對於地球上的每個男人、女人和小孩來說,這相當於每天生產0.74公斤的垃圾!
全球平均每人每天產生0.74公斤的垃圾
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工業產生的更大數量垃圾。工業固體垃圾含有更多有價值的材料,如廢金屬,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尋求獲利的公司的更好管理。然後是廢物管理的最大問題:每年有300億噸隱形、卻危險的二氧化碳(CO2)排放到大氣層之中。
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,他們消費購物數量更多,丟棄的垃圾也更多,發達經濟體佔世界人口的16%,但卻產生34%的垃圾。
開發中國家製造垃圾的速度會更快
開發中的國家正在快速趕上,根據目前的趨勢,世界銀行預測,到本世紀中葉,歐洲人和北美人產生的垃圾會比現在多25%。在同一時期,東亞的產量將增長50%,南亞的產量將增加100%(一倍),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產量將增加一倍,全球年度總量將接近34億噸。
這份特別的報告預言垃圾產生的速度將非常快,若要垃圾數量增速與經濟增長、提高的生活水平脫鉤,那麼,正如環保人士所說,這就需要人們減少浪費,重新利用更多丟棄的垃圾 - 以使經濟更為「循環」。
「循環經濟跟賺錢畫上等號」,會鼓勵更多國家實施垃圾分類
「只有當人們從循環經濟(資源回收)行業賺到錢的時候,才會發生這種情況」,Terracycle的Tom Szaky稱,該公司開發特別技術,以便再利用難以回收的材料。他建議,現在起經濟發展必須從「拿取原料,製造成品,處理垃圾」轉向「減少,再利用,再循環」模式。
全球垃圾問題不會像氣候變化一樣成為世界末日的挑戰,它可能更容易解決,這是因為只要各地方採取清理和回收垃圾的行動,就會立即產生效果,這又可以轉變為良性循環。
當人們快速看到改變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,他們就更有可能採取分類和回收垃圾的行動,更多人如此行動,垃圾也會變少。